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火车内燃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国火车内燃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内燃机车是以内燃机作为原动力,通过传动装置驱动车轮的机车。在我国铁路上***用的内燃机车绝大多数是柴油机车。柴油在内燃机内燃烧,将热能转换为由柴油曲轴输出的机械能,但直接驱动动轮,而是通过传动装置转换为适合机车牵引要求的机械能,再通过走行部驱动机车动轮在轨道上转动。
中航工业成都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全资子公司,成立于一九五八年,是二级央企,是航空发动机及其衍生产品的科研、制造基地,下属六个分公司,六个全资子公司,两个控股四个参股公司,现有职工四千七百多人,厂房占地面积六十六万平方米,总资产四十亿元。著名的大国重器歼二O就是该公司的成果。
中国的航空发动机一直是中国军迷心中的痛,也一直是争论的热点,不过都是些外行人说外话,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谈的只是纸面数据,中国军工科研人员付出多少努力并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好在科研人员不会受到我们“无知、无畏的言论”影响。下面只是个人的一些看法。
中国的涡扇发动机,特别是军用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目前是处于落后状态,但是只是相对于美俄英等航空强国落后,一段时间内,大推力涡扇发动机还只能从俄罗斯进口,比如歼10用的AL-31FN,歼11用的AL-31F,运-20、轰6K的D-30KP2。后来改革开放后,技术和资金均有一定基础加上国家意识到不能受制于人,于是开发出一系列涡扇发动机。
WS-10
WS-10 由黎明发动机公司设计研发,核心机据说是参考了CFM-56核心机(参考美国的F110的核心机),起于国家高性能推进系统预研***,于1987年立项,后被选定为歼10战斗机的动力,但是研发拖延,歼10改选为俄罗斯的AL-31FN涡扇发动机。WS-10推重比初期为7.5,后期的WS-10B推重比为8.1,最大推力为12.5吨\14吨(WS-10B),WS-10于2005宣布定型,但是随后传出一系列问题,如发动机空中停车、喷零件等质量问题,一度被千夫所指,在网上更是被黑成“碳”,歼10系列目前不使用WS-10,更是坐实了其可靠性低的问题。
但是WS-10蛰伏几年后,开始大量装备国产战机,目前歼-20生产型使用的WS-10B,歼-16使用同样是WS-10B,歼-11B装备的是WS-10A,而且中国空军也不再与俄罗斯签到新的发动机购买合同,侧面说明WS-10已经逐渐走向稳定、成熟。
至于歼20配套发动机WS-15,目前网上消息一大推,有的说是已经装备,有的说是推倒重来,个人认为是目前歼20装备的是WS-10B,WS-15目前还没有定型,不过正在加紧试验,网上的图片都无法证明WS-15已经研制成功。WS-15为推重比为10的第四代大推力发动机,按照WS-10比对F110,那么WS-15的数据指标很有可能是比照F119,最大推力可能为16-18吨。
想来这个问题不复杂,军用的二代涡扇-9,三代重推涡扇-20,大推涡扇-10“太行”,中推涡扇-13“泰山”,小推涡扇-11,用于教-8和无人机等,四代大推涡扇-15“峨眉”用之歼-20,中推涡扇-12,用于下一代教练机。等等,在研制军用型号的同时,也在推出相关的民用型号,如根据涡扇-20而研发的长江-1000A涡扇发动机,用于C919。军民可以齐头并进,魂舞大漠判断,十年后,民用发动机装配外国发动机的情况,可以得到根本扭转。致说性能,军用的好一些,三年之内,现役飞机均可使用航发集团自主研制的战斗机。民用的差一些,主要起步较晚,相关型号不过刚开始立项,不过,经过军用航发的研发,可大力促进民用航发的研制,正像突破了三代军用大推技术,四代大推可以顺理成章一样,前面的路会越走越顺。
▲性能的衡定。发动机性能是一个综合指标,如推重比,推力,寿命,以及噪音水平,经济性等等,话说我们的水平如何呀,实事求是,整体上差了那么一点,主要是寿命和经济性能方面,差了一个档次,军用的可以满足使用,民用则有更高的经济指标,欧美提出排放标准,制定准入规则,不够他们的指标,即会受到飞行限制。如俄罗斯的发动机基本满足军用标准,但要装配在民用飞机上,即会受到西方限制,不准进入其空域飞行。条件是苛刻了一点,但也有助于我们航发水平的提高。临时受到限制没有什么,如我们的ARJ21,MA60,包括大飞机C919都还使用着西方发动机,待国产发动机性能达到要求,我们也要严格制定自己的排放标准,对适航审查也要严格起来。
▲现在的局面。军用的基本能满足需要,进步相当明显。“太行”三十年,努力有成,这一步,我们终得迈了过来,魂舞大漠的观察,突破三代发动机技术,至关重要。我们知道,发动机是集材料、装配工艺和实验检测等各项技术为一身的现代科学之杰作,有号工业之花,代表的是现代航空工业之大成,航发兴,航空工业则兴,否则即会受制于人,时间,资金,人才,技术等缺一不可,2016年,我国航发集团成立,即正式拉开了向航发进军的大幕,真正从研发机制上扫清了一切障碍,整合力量,大力培养人才,国家投入重金,当做大事业来干,当做事业,潜心努力,就没有一个不成的。魂舞大漠愿意相信,自古有奇工巧匠之能的中国,没有什么干不成的事,只要找准问题所在,一切可兴,我们有的是人呀。
▲如果给一个时间点的话。我们何时才能真正追平差距?都这么问。有人很夸张,对我们的航发水平根本不了解,张嘴即讲差距至少50年,这种话明显就是不负责任。我们可举例说明,比如四代大推涡扇-15研制成功后,那么我请问,差距是多少年?也就是十年之内,现在看“峨眉”三年之内是可成的。美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纠结于三代发动机,致使两型三代机趴窝多年,不过在突破了三代机技术以后,这以后的路,就变得非常顺利,基本十年一代,这就是航空发动机研制的技术规律。找准一条路,照直前去,会不断得到突破。如南京理工大学的陈光团队研发的高温PST钛铝单晶新材料,取得重大突破,一下就将承温能力提高250度,30度一代合金,话说250度是多少代呀。所以做人莫讲那没志气的话,困境时要看到希望才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火车内燃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火车内燃机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